文化

处暑知止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8-22 07:48:09
分享至:

  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处暑,七月中。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。”处暑时节,暑气消退,雨后秋来,纤云弄巧,一派季节转换的景象。处暑的“处”字是停止、隐退之意,蕴含着知行为边界、懂止息收敛的哲理。

  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多次提到“知止不殆”,告诫人们懂得当止则止,才能避免危险。如“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。知止可以不殆”,主张统治者守道律己则万物自然归顺,批判过度追求名利、扩张欲望的行为。又如“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”,告诫人们不要贪图声名、财富,不要过于纠结得失,指出过分追逐名利、积敛财富就必定付出更多的代价,遭受更大损失,只有节制欲望、知晓界限,才能避免危险、长久平安。

  知止而定,方有所得。《大学》有云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意思是知其所止才能志向坚定,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,心不妄动才能随遇而安,随遇而安才能思虑周详,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。历史上,许多清官廉吏在财富与名利的诱惑面前始终保持定力,做到临财不苟取,守节不动摇。他们止住贪念、断绝私欲,最终收获了内心的坦荡与后世的美名。东汉“四知太守”杨震暮夜拒金;北宋包拯离任“不持一砚归”;明代李汰主持福建科举时面对考生送来的黄金不为所动,挥毫写下“义利源头识颇真,黄金难换腐儒心。莫言暮夜无知者,怕塞乾坤有鬼神”的拒贿诗。

  明德亲民,止于至善。《大学》开篇言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强调通过彰显美德、养民教民而达到道德修养的完美境界。朱熹将“至善”解释为“尽夫天理之极,而无一毫人欲之私”的状态,重格物致知而明天理;王阳明认为“至善者,性也,性元无一毫之恶,故曰至善。止之,是复其本然而已”,重诚意正心以恢复本心澄澈面貌。实现“至善”,是进取与克制兼修的艺术。既要立志高远、不断探索、提升修养,也需静守初心、抵抗诱惑、慎独自省,最终由“修身”推己及人至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。

  《墨子》曰:“知止,则日进无疆。”党员干部应明确行为和欲望的边界,去私欲之弊,养明澈之心,不断自我约束、自我完善、自我超越,积跬步以至千里,积小流以成江海,由“知止”而达“至善”。(李崇)

>>><<<

处暑知止

2025-08-22

  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处暑,七月中。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。”处暑时节,暑气消退,雨后秋来,纤云弄巧,一派季节转换的景象。处暑的“处”字是停止、隐退之意,蕴含着知行为边界、懂止息收敛的哲理。

  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多次提到“知止不殆”,告诫人们懂得当止则止,才能避免危险。如“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。知止可以不殆”,主张统治者守道律己则万物自然归顺,批判过度追求名利、扩张欲望的行为。又如“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”,告诫人们不要贪图声名、财富,不要过于纠结得失,指出过分追逐名利、积敛财富就必定付出更多的代价,遭受更大损失,只有节制欲望、知晓界限,才能避免危险、长久平安。

  知止而定,方有所得。《大学》有云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意思是知其所止才能志向坚定,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,心不妄动才能随遇而安,随遇而安才能思虑周详,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。历史上,许多清官廉吏在财富与名利的诱惑面前始终保持定力,做到临财不苟取,守节不动摇。他们止住贪念、断绝私欲,最终收获了内心的坦荡与后世的美名。东汉“四知太守”杨震暮夜拒金;北宋包拯离任“不持一砚归”;明代李汰主持福建科举时面对考生送来的黄金不为所动,挥毫写下“义利源头识颇真,黄金难换腐儒心。莫言暮夜无知者,怕塞乾坤有鬼神”的拒贿诗。

  明德亲民,止于至善。《大学》开篇言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强调通过彰显美德、养民教民而达到道德修养的完美境界。朱熹将“至善”解释为“尽夫天理之极,而无一毫人欲之私”的状态,重格物致知而明天理;王阳明认为“至善者,性也,性元无一毫之恶,故曰至善。止之,是复其本然而已”,重诚意正心以恢复本心澄澈面貌。实现“至善”,是进取与克制兼修的艺术。既要立志高远、不断探索、提升修养,也需静守初心、抵抗诱惑、慎独自省,最终由“修身”推己及人至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。

  《墨子》曰:“知止,则日进无疆。”党员干部应明确行为和欲望的边界,去私欲之弊,养明澈之心,不断自我约束、自我完善、自我超越,积跬步以至千里,积小流以成江海,由“知止”而达“至善”。(李崇)